增聘!增聘!逾四分之一基金采用“共管”模式-环球聚焦
“双管一”、“多管一”的基金经理管理模式,悄然在基金行业里流行起来。
2023年以来,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密集发布,两位或两位以上基金经理共管产品逐渐成为行业常态。究其原因,基金经理“以老带新”、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经理“减负”以及减少明星基金经理离职产生的影响等,或都是增聘基金经理的重要因素。
业内人士评价,“多管一”或者“双管一”模式是行业逐渐走向成熟的象征。不过,需要警惕的是,“双管一”或‘’多管一”模式在为行业和投资者带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对基金公司考核机制、人才储备等多方面提出要求,还可能对基金投资策略一致性、业绩持续性造成负面影响。
(资料图片)
逾四分之一基金采用“共管”模式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今年上半年几乎每天都有基金增聘基金经理。
仅刚刚过去的6月份,就有大成北交所两年定开混合、太平价值增长、富国腾享回报6个月滚动持有混合等近30只基金宣布增聘基金经理。
伴随着密集增聘基金经理,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渐成常态。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目前,多达2803只基金(仅统计主代码)由两位及超过两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占比约25.55%。换言之,全市场超过四分之一的基金采取“共管”模式。
此前,今年5月份,工银瑞信旗下工银瑞信领航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火爆发行,引起市场关注,该基金就用四位从业年限超10年、各有擅长投研领域的基金经理共同担纲管理,分别为杜洋、胡志利、谭冬寒、盛震山,希望最大程度上实现“1+1+1+1>4”的协同效果。
不仅如此,主动管理型权益基金(股票型+混合型)中,还有富国腾享回报6个月滚动持有、汇添富稳健睿享一年持有、天弘精选、大成蓝筹稳健、财通资管鑫逸、诺安鼎利等采用了“四位基金经理共管”的模式。
对此,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屈辰晨分析,一般情况下增聘基金经理以下有几种常见原因。一种是基金公司采用“以老带新”的培养机制锻炼新人,这种情况下,会给新基金经理部分的仓位管理,或者以基金经理助理的角色让其熟悉对基金的管理,实现从研究岗到投资岗的过度。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增聘新基金经理的原因,是更换基金经理前的交接和过度。在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卸任前,也会有基金公司会提前增聘新基金经理,两位基金经理会并行管理一段时间,为之后的基金经理变更进行交接和过度。另外也有因为基金管理规模较大,基金公司会考虑通过增聘基金经理的方式,或是采用团队共同管理,或者是分仓管理的形式管理。” 屈辰晨表示。
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王祎也认为,增聘比较常见的原因是出于团队培养的角度,增聘新人基金经理,“老带新”的模式有利于培养新人基金经理积累投资经验,逐渐过渡到独立管理基金产品。除此以外,对于可能卸任该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为了交接过渡,也会提前增聘基金经理,让接任的基金经理提前了解产品运作情况。
多因素促使今年增聘增多
不难发现,过去公募基金行业增聘基金经理的情况也存在,但频率并没有现在这么高。为何今年以来双基金经理或多基金经理管理成为常见模式?
排排网财富合伙人项目负责人孙恩祥指出,今年以来,因“公奔私”频发导致核心人员流失严重急需扩大人才储备。具体而言,较早一批“公奔私”浪潮始于2007的大牛市,诞生了赵军、江晖、田荣华等私募大佬,在随后的十多年里,陆续有不少公募基金经理也选择转战私募,近年来耳熟能详的明星公募基金董承非、周应波、崔莹、葛晨 、肖肖、林森、雷鸣等也陆续转向私募机构。
“其次,近年来市场波动剧烈,公募基金策略相对单一,大部分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没有获得良好表现,寻找新的“活水”切换风格是修复回撤的新思路。”孙恩祥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第三,老一辈的明星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较大,接近策略容量上限,需要培养新的基金经理分仓管理增加策略容量,而新的基金经理新发产品没有业绩参考很难受到投资者认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也便于后续新的基金经理顺利募资。此外,随着市场迈向全面净值化,需要更多优秀且专业的基金经理为投资者管理权益类产品,招募激增正是因为权益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的结果。
在另外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市场波动加大也是密集增聘基金经理的原因之一。“2023年以来股市持续震荡,基金赚钱效应欠佳,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公司试图通过共管模式提振产品业绩。”深圳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说道。
“双管一”或‘’多管一”优劣并存
当一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势必产生一定影响。基金“多管一”模式渐成常态,会对行业和投资者起到正面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隐患。
王祎就谈到,对于多资产类别的产品,例如“固收+”基金来说,由多位基金经理管理产品涉及的不同大类资产,一位基金经理负责债券资产,一位基金经理负责权益资产,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利于专注于擅长的资产类别,是“固收+”基金较为常见的基金经理搭配。对于单一资产类别的产品,例如股票基金来说,由多位基金经理管理同一只产品,可能存在责任不清晰的情况反而不利于产品运作。
“‘多管一’模式能够突破对个体的依赖,”孙恩祥也认为,“任何单一个体的时间、精力、认知和学习的能力都存在局限性。优秀的平台赋能,开放包容、相互尊重的投研氛围,无疑能让基金经理从容前进,专注做好投资研究。每个基金经理所有的投资思想、策略上的布局以及研究深度都应该毫无保留的在投资组合中展现出来。”
但孙恩祥同时强调,“多管一”模式下,基金经理应分工明确,在秉持共同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前提下,维持风格多元化并求同存异,那么产品策略就可迭代,产品业绩就能做到持续,否则“多管一”模式会因每个基金经理在投资过程中意见不合,互相制约,最终无法发挥个人优势,进而把产品做成“四不像”。
屈辰晨表示,在过去几年,基金经理“明星化”的现象和效应比较大,但如果一旦出现明星基金经理离职的现象,产品有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赎回,对基金公司造成负面影响。强调团队化管理是去明星化的一种方式,现在欧美这种相对成熟的基金市场,很多基金公司也从过去明星基金经理主导的投研文化走向团队化管理,可以帮助基金公司减轻对单一基金经理在业绩和规模上的依赖,也能使得基金公司可以更长久和持续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屈辰晨担忧道,“多管一”其实也会导致管理团队之间的沟通以及决策成本的增加,这种管理方式也对基金公司整体投研平台实力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基金公司在人才上又充足的储备,且将投资理念相当且投研实力相当的人才放在一起,同时也需要有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才能达到让团队管理更好地起到合力的效果。
对投资者来说,“多管一”也可以降低更换基金经理会对产品的投资风格和策略带来的不确定性。
屈辰晨认为,如果其中一位基金经理离职,这个管理团队里还有其他基金经理对这个产品的投资流程和运作是熟悉的。然而,“多管一”也意味着投资者也需要更多的信息和研究来评估不同基金经理的能力和业绩,还有他们之间的合作方式以及投资决策的方式,以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应及时做好信息披露
“双管一”、“多管一”的基金经理模式之下,更需要及时做好信息披露,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业内曾出现:部分基金从增聘新基金经理开始,原基金经理就几乎不再参与日常的具体管理的现象,可能增聘仅仅是为了原基金经理离职做好过度准备。
对此,孙恩祥认为,老产品由新基金经理接任运行,管理人应当严格按照基金合同约定及时告知投资者。一般来说,私募基金管理人自基金经理变更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网站公告等合同约定的方式,将变更的信息通知到私募基金份额持有人,即视为履行了告知义务。
“早期市场存在不少管理人变更基金经理未及时告知投资者,实际变更后短期净值明显下滑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情况。若出现基金经理变更,管理人应及时告知并做好产品临开,由投资者选择继续持有还是赎回。”孙恩祥表示。
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王祎也表示,如果原基金经理不再参与产品任何投资决策,那么原基金经理应当尽快卸任该产品,否则可能存在误导情况。只要基金经理继续在任,就应当秉持勤勉的工作态度,参与产品运作,为投资人负责。同时,他认为,“共管”模式让投资者无法对两位基金经理实际管理情况有较为充分的了解,这需要基金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行业规则来进一步规范。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屈辰晨表示,如果一些基金从增聘新基金经理开始,原基金经理几乎不再参与日常的具体管理,这种“挂名”的情况的确会对基民造成误导。因为目前有很多基民可能选择该基金,是基于原有基金经理的经验和过往业绩,但新任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能力可能与原基金经理不同,导致基金的投资表现发生变化。
“基金管理人应当披露在增聘基金经理后,不同基金经理在基金管理中承担的工作内容,否则可能会让基民不够了解产品投资情况,从而产生错误的投资行为。”另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这类多管一的模式更需要详细介绍产品投资情况,做好充分的信息披露。
“多管一”模式是行业走向成熟的象征
未来或进一步增多
“多管一”、“双管一”模式的逐渐增多,或许带来了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
“对行业来说,‘多管一’模式其实也是行业逐渐走向成熟的象征。”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屈辰晨直言,强调团队化管理是去明星化的一种方式,现在欧美这种相对成熟的基金市场,很多基金公司也从过去明星基金经理主导的投研文化走向团队化管理,可以帮助基金公司减轻对单一基金经理在业绩和规模上的依赖,也能使得基金公司可以更长久和持续的发展。
好买基金曾令华也曾发布研报显示,美国资管行业比较成熟,几十年前3/4的基金都是单一基金经理,现在这样的基金不足1/4。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本土资管机构的成熟,单个基金体量的增大,未来中国也可能也会走美国基金的道路。从单一基金经理的“英雄主义”向多元基金经理的组合转变。
不过,曾令华认为,从目前的阶段来看,单基金经理仍是主流和相对较优的形式。原因如下:其一,多基金经理可能是基金公司以老带新的方式。一旦有业绩,管理进入平稳阶段,老基金经理可能从该基金卸任;其二,在基金经理提交离职报告后,基金经理往往增聘基金经理,避免基金经理离职对基金造成冲击;其三,基金所投资产类别不够分散,A股之间的相关度也很大,多基金经理运作的必要性可能也不高。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未来这一趋势大概率会延续。好处在于由于不同基金经理擅长的领域不同,有利于为基金超额收益开拓更多路径,适应不同市场环境,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基金风险,对产品的长期稳定收益有所助力。但是,也可能存在部分基金经理仅挂名的情况,投资者对于管理产品的基金经理存在信息差,从而导致投资决策有误,而这还需要制度来完善。
本文源自:中国基金报
关键词: